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丰富语文教学
◎ 邹莹莹
瑶族,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民族语言分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从民族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不同的措施和办法。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瑶族存在各种不同的特点,如何让少数民族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呢,我个人有以下几个建议:
一、利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充实语文课程的理性思考
(一)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在课程教学中可以有效的运用起来
民族文化本身是社会文化的集成,它含盖着政治的、经济的、人文的文化范畴,少数民族也是其中不可缺少部分。语文课程作为具体文化载体的一部分,同样也要反映不同时期、不同社会、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文化特点。不容置疑,语文课程中的任何一篇课文,都必然留下时代背景的、作者个人创作意图的痕迹。通俗地说,作品是具体人的成果,而具体人又是社会的、民族的,区域的,其表达的方式中总会浸透着民族的因素。因此,语文课程的内涵结构也是多民族的集成。依此推论,语文课程的教学,必须着意挖掘民族文化。
(二)少数民族文化是解读语文课程的辅助工具
很多时候语文教学中只是单一地以经典的、现代新意识的方式来评析、解读,容易导致学生对民族民俗文化认知的误解,学生只了解表面不知道其根源,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所以在语文讲解时适当穿插我们民族的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语文课程的内容。
二、民俗文化是语文课程教育性的重要载体
(一)借助民风民俗解读经典文本例
民俗中流淌着人的思想情感。结合课文的具体民俗内容进行适当的教学延伸,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体味人物的情感。相传瑶族没有自己本族的文字,只有自己的语言,所以瑶族在文字方面一直学习、运用的汉字。例如:瑶族盘王节,又叫还盘王愿、跳盘王,是瑶族人民祭祀其始祖盘王(盘瓠)的盛大节日。每逢农历十月十六日这天,瑶民便汇聚一起,载歌载舞,纪念盘王,并逐渐发展为盘王节。今天的盘王节已逐步发展为庆祝丰收的联谊会。青年男女则借此机会以歌道情,寻觅佳偶。
(二)借助民风民俗精华渗透思想教育
经典文本作为语文课程建设长期以来的内容基础和价值标准,从来就是语文教与学的主要媒体。如何挖掘蕴含其中的育人因素,借助民风民俗渗透思想教育仍是有效的途径之一。例如:瑶族赶鸟节是我国少数民族瑶族的节日,每年二月初一瑶族人民一起庆祝这个节日,这是为了纪念古代瑶族人民用歌声吸引鸟雀,保住刚播种的包谷种子免遭鸟雀啄食, 取得丰收的历史。同时反应出劳动人民的智慧。
(三)利用民俗文化资源衍化语文课程文化
民俗文化资源的有效运用,可增进各学科的联系。民俗文化作为历史的积淀,它既是社会发展的缩影,也是社会发展进程的科学集成,包含着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精华。将民俗文化资源引入教学可以整合相关学科知识。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你的家乡还很贫穷,要脱贫致富,希望瑶族的孩子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刻苦钻研,勤奋学习,希望将来你们能走出大山,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实现自己的梦想,然而改变命运最捷径的方式就是读书学习知识,当今世界,经济、文化发展越来越多元化,民俗文化资源是培养学生热爱自己民族文化的最好素材。运用民俗文化资源,除了让学生获得语言文字表达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语文知识的传授,既让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同时又让学生受到民俗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因此,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民俗文化资源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有丰富民俗文化内涵的古代经典文本,更应恰如其分地运用好民俗文化资源。
(作者单位:广西贺州市八步区光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