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均衡发展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研究
◎ 姚咏宜
摘要:教育均衡发展是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各有成功,人人有成就。如何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实施均衡发展呢?本文通过对七年级学生写作现状及原因的分析,提出作文教学新思路,认为只有: 1.打开思路,恢复个性; 2. 扇动想象的翅膀;3. 扩大视野,丰富自己的经历;激发和培养学生写作兴趣,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均衡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教育均衡发展;七年级语文;作文教学
教育均衡发展提出:教育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的规律,根据学生不同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获得的教育效果、接受教育条件、享受的教育资源都得到相对的均衡发展。
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一个重要尺度。
对于初中起始年级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能否打好写作基础将关系到以后语文能力是否得到顺利的发展和提高,因为它往往最直接地影响学生对于语文的兴趣。所以,我从指导思想上明确教学重点并非在文章的结构、记叙文的要素或是表达的中心,而是在于打破旧有的程式、套路,使七年级学生的作文能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写作文产生兴趣,才会有话可说,才能促进学生语文作文水平的均衡发展。
一、打开思路,恢复个性 ,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文学是有个性的,作文也同样。没有个性的作文写得再好,也不过是长廊上艺人们画出的装饰画,匠气十足,而未来社会需要的是才气而不是匠气。要让学生从思想上摆脱旧模式,改变旧习惯,开拓新思路。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从根本上否定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以它特有的方式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旧的模式当然也不失为写人叙事的一种方法。学生进入中学后为了让他们尽快地打开思路、恢复个性,我们应当让他们尽量少用,甚至不用那个被他们已经用得烂熟于心的旧模式,引导他们从思想上开始一种新的尝试,走一条更广阔的路子。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学生们都有一个相同的发展过程:即:无话可说——“胡说”——说得有一点儿道理——说得头头是道。所谓“胡说”,就是想写、写得出、不怕写,但写得不太好。“胡说”与无话可说相比,是一个高层次,才有肯谈及是否中心明确、结构合理、语言精练等。
对于还处于无话可说阶段的初一学生,对作文的要求提得太多会使他们无所适从,所以只需“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即可。让他们在打破旧模式的同时,试着开始“胡说”明确“无事不可以入文章”,“我笔写我口”的协作思想,强调写作的目的是为了诉说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激情,阐述自己的观点,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如果作文教学给他们这样一些不受拘束、尽情表达对世界、对新事物的感受的机会,他们自然会有话可说,有话要说。
除了使学生做到写作观念的更新、思想的解放以外,还可以从听、说、读、写几个方面逐步启发学生的思路,使他们更快地上升到“胡说”阶段。
在初一学生的心目中多少还有一些小学生式的神圣感,老师的言谈举止、情感、思路和爱好往往会对学生有意想不到的潜在影响,所以作为引导者的教师要在日常与学生的交谈过程中多一些沟通,及时而经常地用文学性较强的语言谈谈对某人、某事、某物的观察感受。
当电视上正在放映一部不错的电视剧时,告诉学生你对剧中某个人物的褒贬;重视教师评语的作用,这是师生最好的沟通感情的途径,也是初一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评语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写随笔的兴趣。在评语中不必对文章技巧做过多的评论,应该把重点放在内容上,针对学生写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以及他们的观点、感受做出相应的评判和引导,但是切忌使用教训语气,那样极不利于改变学生思想中“作文是写给老师看的观点”。
评语应该是一种心对心的平等的交谈,一种宽容和理解的体现,只有这样,久而久之,学生才会在无形中体会到写作的乐趣:用笔去宣泄他们说不清的感受,用文字去贮藏他们不愿意让太多人知道的秘密。试想,到了这种阶段他们还会无话可说吗?又何愁没有力量把他们收束回中学作文教学的正轨上来呢?
二、扇动想象的翅膀,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联想和想象,就是由一个形象想到相似或相关的另一个形象,由一个形象创造出另一个形象。它根据人们对现实的记忆或经验,把事物联想、想象得更加逼真形象。想象是一种美丽的劳作,想象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许多发明创造就源于想象。只要是创作都需要想象,想象是每一件优秀创作的生命力。教师要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想象要大胆,越新越好,切忌重蹈覆辙。
大胆肯定学生的奇思异想,只要学生想象得出,说得出理由,我们都应该及时肯定。写作时,用上联想和想象,方能“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创造出优美的意境,感人的艺术形象。因此,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教会学生联想、想象的方法,多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联想和想象。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引导得好会使学生重新燃起写作的欲望,所以在这项训练上一定要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我们可以由简单的东西开始训练,一个动作、一幅画、一个数字、都是很好的训练素材。然后慢慢地变复杂,一步一步地进行训练。
我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引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社会生活中具体的人、事、物。如身边人的外貌、言谈、举止及其性格、思想、学习或工作等情况;身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及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情况;事物的位置、外形特征及景物的远近、动静、声色等等,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观察此人与彼人、此事与彼事、此物与彼物的不同之处,留心其特有的、与众不同的地方,教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观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持之以恒,以培养其敏锐的观察力,为正确理解文章内容打下基础,为写好作文积累素材,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收到明显效果。
学生的作文再也不空洞乏味,无血无肉。写作的兴趣越来越浓,身边的事物都能想象得更加完美,都不感觉作文难写了。自然而然,每个学生的语文作文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得到了均衡发展。
三、扩大视野,丰富经历,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要想写好作文,还要有广阔的视野,要让学生从阅读中,从观察中,从历练中来扩大广阔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经历。
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必先拓展每个学生的阅读面:从书中吸取知识、营养从书中与名人交流、从书中游历山川河流、从书中感悟人生……总之在书中我们可以积累知识,为我们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然后就是必须教会每个学生观察生活,体味生活。不断从生活中体会值得写的东西出来。我要求学生多听新闻,多阅报刊,在家里早、午、晚饭时都要求学生注意收听新闻,关心时事,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我在班里建起 “时事长廊”,每个同学们都争当版主,交流活跃。我又要求学生把报纸上他们感兴趣的、有感受的文章剪下来,写读后感,写评论文章等,结果学生的剪报作文比教师的命题作文还要写得好,因为他们是有兴趣而写,有感而发。通过以上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达到了人人参与,均衡发展。
最后就是要不断的历练自己,在学习、在生活中煅练自己,丰富自己的经历。这样,学生就不会有无话可写的情况了。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新鲜,如果长期困在课堂写作,他们就会产生“如在鸟笼中”的感觉,对作文产生厌倦情绪。为此,我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课外活动。
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分析,让他们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激发他们的写作情感。每次外出活动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且使学生掌握了大量的写作素材。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都有较强的写作和较高难度写作兴趣。除了组织有计划的课外活动外,还提醒学生多留心生活中的点滴事情。比如,日常饮食起居,邻里亲情,迎来送往,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材料。有了丰富的素材,学生再也不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写作兴趣自然就高了。
总之,教育均衡发展就是平等教育、因材施教,如何在语文作文教学中实施教育均衡发展,这是国家宏观的教育均衡发展战略落实到具体的微观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获得的教育效果、接受的教育条件、享受的教育资源都得到相对的均衡发展。
(作者单位:广西平南县武林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