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小组合作教学
◎ 王 艳
摘要:随着新课改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不断深化,在实际教学中需要秉持着学科模式指导下开展教学, 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和实现教学目标。而小组合作作为初中生物教学中较常运用的一种教学模式, 对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和充分调动学生生物学习积极性都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进而提升学生生物学科素养和能力。本文从更新教师教学观念, 实现角色的转变;有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提升学生合作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精神;初中生物教学中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五个方面探讨初中生物教学在小组合作中的有效实施策略。
关键词: 初中生物;小组合作;
在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 在实际教学中课改观念也已经深入人心, 很多生物教师也将现代有效教学方式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并且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在这些教学方法中, 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因其自身独特的优势, 被广泛应用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 但是这一方式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需要我们引起重视,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深入贯彻和落实小组合作学习。下面是笔者结合教学实际, 提出几点小组合作应用策略。
一、更新教师教学观念, 实现角色的转变
将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应用到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 为提高小组合作应用效果, 首先就需要对小组合作的含义进行具体的了解和分析, 并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合作探究实践。其次是改变教师作为传统的课堂教学主体意识。 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被动性学习, 这对于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和提高学生能力都会产生不利影响。例如,《在对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条件》展开教学之前,需要指导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阅读和了解, 在这过程中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 如种子萌芽需要具备哪些环境条件?并且让学生就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并讨论, 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实践的方式, 发现和总结种子萌芽所需具备的外界条件, 最后由各个小组对本组探讨结果汇报, 教师在听取小组汇报过程中对出现的错误或者是不足之处都需要及时指出并纠正, 促使每一位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都能够有所获得。
二、有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下, 有效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 就需要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一要准确认识合作探究学习。生物作为初中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锻炼实践操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充分发挥小组合作教学效果, 也就需要在教师有效引导下, 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其积极主动性, 对生物科学知识获取和掌握正确的生物研究方法。二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 引发学生探究兴趣。兴趣是学生有效开展学习的老师,在实际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生物教学情境的方式实现, 在增添课堂趣味性的同时, 满足学生好奇心, 并引导学生深入情境, 对生物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对生物知识有效掌握。如:在对教材《发现我们身边的微生物》探究时, 就可以借助于多媒体, 以图片或者视频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 针对这样的问题就可以引入舒肤佳视频广告。
三、提升学生合作的重要作用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对生命意义进行认识。生物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及生活密切相关, 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实用性, 学生学习生物知识, 既可以充分认识生命的意义, 又能让学生的社会价值得以实现。如在《细胞》这一章的教学中, 可以先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人为什么会死亡呢?接着再让学生小组讨论:细胞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有分裂、生长、发育、衰老、凋亡的过程, 具有周期性。大部分生物都是由细胞所构成的, 如人是由多细胞所构成的, 必然就有生老病死的过程, 从而启发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充分了解生命的意义。
用小组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人的思维是具有生成性与开放性特点的, 思维一旦发生格式化与模式化, 就不会再有创新思维, 也就意味着能力的停止发展, 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如《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这节课在询问学生对细菌有什么看法时, 让学生小组讨论:“细菌”对人体有害吗?原因是什么?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认识为什么要勤洗手,手洗干净了才没有细菌, 才不会生病。所以在学生脑中就形成了定性思维:细菌对人体有害。而实际上一些肠道细菌对食物的消化是有促进作用的。所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能够对初中生的理性思维进行有效的培养。
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精神
提升学生的生物合作学习思维。如在教学“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时, 学生都懂得植物可以净化环境。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合作学习:植物一定净化环境吗?通过学生合作学习, 让学生明白:其实植物在夜间只进行呼吸作用, 吸收周围环境中的氧气, 释放二氧化碳, 此时不能更新空气。许多学生家长会在孩子的房间放一些绿色植物, 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然而太多植物夜晚的时候会对房间内氧气进行消耗, 造成室内氧浓度过低, 会给学生身体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是植物生命的两种表现形式, 所以在解答有关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生物题的过程中, 就可以让学生全面合作学习。同时, 在充分熟悉与掌握知识点之后, 可以对呼吸作用及光合作用的流程做相关演练操作, 在合作学习时可以有效提高生物的解题速度, 提升学生的生物思维, 加强学生的核心素养。
除此之外,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通过现实的问题与一些俗语的碰撞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俗话说:“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让学生合作思考:黄河水是黄的, 当然就越洗越脏了。其实, 黄河水本来是特别清澈的, 之所以会变成黄色, 是因为以前在黄河发源地黄土高原上绿树成荫, 植被茂密, 然而当下的黄土高原却满目黄土, 漫天飞扬。因为人类为发展破坏植被, 让子孙后代付出惨痛代价, 通过这一合作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森林的重要性。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精神。学生在合作学习时对生物实验观察后就可以进行相关操作了。但是, 操作过程中, 要注意操作规范, 注意细节, 在讲《动物运动的方式》这一节有关“鱼”的运动方式是游泳时, 可以通过合作学习来了解鱼的运动器官。以往实验直接把鱼的鳍剪去进行观察, 实际上通过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用胶布绑住鱼鳍来观察鱼的运动器官, 之后, 再把鱼重新放回自然, 这种实验方法对鱼的生命不会产生影响。这样的实验探究更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兴趣, 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思维。
五、初中生物教学中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1、科学合理地进行分组。小组合作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进行应用, 首先就需要教师结合学生能力、个性、知识水平等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 通常情况下, 对学生分组之后可以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挥其自身优势, 并且每个学生都能够有交流和展示自己的机会, 因此小组合作成员需要保持在2-4人之间, 由于每一位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都具有差异性, 因此也需要对小组合作进行优化, 促使在小组中涵盖高、中、低不同层次能力学生, 以达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合作目的。
2、 明确小组合作成员分工。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进行应用, 合作和分工呈现出相辅相成的关系, 进行科学化、合理化的分工也可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果, 因此在分组完成后,需要根据每一位学生特点, 对其职责进行分工, 其中包含了组长、记录员、汇报员, 组长主要负责组织小组成员收集整理资料、组织展开交流等内容, 这一职位需要统筹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 而记录员和汇报员则需要细心和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例如, 教材中《发酵技术》这一节在对细菌和真菌的有效利用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时, 其中涉及发酵实验, 学生就可以开展分组实验, 由动手能力强的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较为细心的成员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记录, 最后由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就实验结果进行表述, 不仅体现出分工明确, 还能够增长学生生物学习信心, 提高各自能力。
总之,通过这些方式不仅可以在小组合作中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优势特点, 还能够让每一位学生在合作中都有所获得, 并提升自身能力, 达到共同进步和发展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鲍敏.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学的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 2014.
[2]孙文俐.浅谈新型教学模式与生物课堂整合的有效性[J].考试与评价, 2017 (3) :153.
[3]卫春华.生物课堂教学实施策略探析[J].试题与研究 (新课程论坛) , 2013 (9) :86.
[4]张莉.关于当前初中生物教学的自主学习模式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 2013 (6) :105.
[5]郑秀云.初中生物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初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5 (1) .
(作者单位:广西平南县官成镇第一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