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语文朗读策略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 段艳妮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可见朗读是多么的重要,小学是学生一生学习的打基础时期,更应重视朗读教学。学生们通过朗读不仅可以理解课文的深意,而且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然而过去的语文教学对朗读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充分的朗读训练,许多学生也就没有学会正确的朗读方法,朗读教学的有效性没有被充分地发挥出来,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自然很难被提高。小学语文老师应该积极开展新的教学活动,研究朗读教学的有效性,找到提高课堂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运用朗读激发学生想象
德国戏剧家席勒指出:“想象越生动活泼,也就更多引起心灵的活动,激起的情感也就更强烈。”想象是树立形象感的核心,是激发情感的关键。学生朗读时,不仅要以语感出发,而且还要始终伴随对具体形象的感知、联想、想象。由想象开启的生活图景,比语言文字打开的天地更广阔,更具有形象感,因此也就能从中获得情感体验。
例如,教学《荷花》一文时,教师先以有感情的配乐范读,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中。之后,在这种意境中进行全文的以读串讲。如在读描写“荷花”的句子“落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时,要学生理解“挨挨挤挤”是写出了荷叶长得多而密;“碧绿”写出了荷叶的颜色;“大圆盘”写出了荷叶的形状,这句话点出了荷叶长得十分茂盛。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读出荷叶的这一特点呢?在个别读、评议、自由练读中,学生就会发现“挨挨挤挤”要重音轻吐读,才能突出荷叶多而密,而“碧绿”和“大圆盘”要读得重些。接着在理解课文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的所见所闻,展开合理的想象,进一步感受荷花开放时的不同美姿。
二、 运用朗读培养学生语感
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材料的感知,人们在长期的语言活动中形成的对语言材料特有的、近乎直觉的、敏锐的感受能力。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手段,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途径。
如教学《小雪花》中“小雪花飘呀飘呀”一句,我先让学生说说下雪时候的情景,从而唤起小学生头脑中有关雪花飘落的表象。此时,教师趁热打铁,问学生:想想看,这句话应该怎样读,才能让人听了好像亲眼看到雪花飘落的情景一样?又如教学“小树和麦苗都睡着了,他们正做着快乐的梦”一句,我即引导学生回忆一下:寒冬腊月,躺在热被窝里做梦会有怎样的感觉?然后对学生说:当时的小树和麦苗盖着厚厚的“棉被”,也是这么一种感觉。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要注意,声音不能高哟,声音高了会把小树和麦苗吵醒的。如此以悟促读,就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读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我们只要听听学生读得怎么样,就知道他们是不是已经感悟到句子所描绘的情景了。 学生读书进入了情景,便会感到趣味盎然。教师要因势利导,指导他们熟读成诵。读得多了,读得熟了,就自然能把课文里字里行间的感情通过声音充分地表达出来。
三 、运用朗读激发学生灵感
朗读,就一般意义上讲,就是其实把书读熟,但读熟了还能怎么样?要有创造,要发挥想像。这就要求,老师要在朗读的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通过通过朗读来解决问题,在朗读中发现并有所收获,这样朗读就会成为学生的乐趣的源泉。
在教学《科利来的木匣》一课时,学生通过读最后一段,弄清了课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此刻,我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妈妈又是怎么找到自己的箱子的?这能说明什么呢?”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发现妈妈还是数了三十步,就找到了自己的箱子。说明什么呢?学生发现了,原来生活中也有不变的事物!你能在找到这些不变的东西吗?学生兴奋了,太多了。与前面的话,合起来怎么说?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但也有些事物暂时没有发生变化——这可是哲学上动静原理啊,学生们却能发现它,多让人激动。对于小学学生来说,阅读教学中朗读比讲解更重要,在教学过程中要方向明确,主题鲜明,强化诵读,始终注重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诵读文本、理解课文、创造文本。
四 、运用朗读让学生体验和感悟
美学家王朝闻说:“朗读者的高明之处,并不只在于清晰、流利、悦耳的音和调。主要在于他进入文学作品所规定了的情景,即他自己体验所形成的入神的音调、颜面表情。”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因人而异,是不能统一的。一篇美文佳作,与其由老师剖析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倒不如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体验,把创造的空间还给学生。因此,教师应与学生一道去品味作品的韵,去领悟作品的神,去探求作品的美。
例如在教《家》一文时,教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想为什么“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木是小鸟的家……小河是……泥土是…… ”从而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到“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这句话的涵义。 因此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时,应注重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通过自身语言、表情等方式的渲染,反复朗读,在读中与课文主人公亲密接触,身临其境地感受字里行间蕴含的文本作者的情和意,达到与文中角色“同呼吸,共命运”的境界。
总之,朗读是小学语文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形式,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语文的教学离不开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中心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只有让学生掌握了朗读方法,带着目标朗读,学生的朗读能力才能慢慢提高,只有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了,学生自己的语感以及写作中所运用的技巧才会在无形中上升一个层次。所以,朗读很重要,老师要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朗读,慢慢提升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陕西省韩城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