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陆覃露嬉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人文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本文从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兴趣爱数学、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理解学数学、利用信息技术,感受知识用数学、利用信息技术,贴近生活教数学四个方面探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系;课堂教学;有效性
目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小学信息技术与各个学科课程的整合都呈现出勃勃生机。而《新课程标准》也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所以为了优化小学数学的教学有效性,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恰当、正确地借助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使我们的数学课堂“避免无效教学,革除低效教学,”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那么,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怎样应用信息技术来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收获。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兴趣爱数学
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所致,他们具有好奇、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特点,而这往往影响课堂学习效果。因此,如何在一上课就抓住学生的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每个教师都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信息技术的使用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多媒体信息技术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使课堂更有灵气,学生也十分感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为小学生增设疑问和悬念,激发小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创设出利于他们开发智力,求知探索的心理环境。所以恰当地加以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既难以讲清,学生又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提高教学有效性。
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导入新课就能在上课的第一个瞬间就抓住学生的眼球,从而让他一节课兴趣高涨,注意力都集中在课堂中,同时也更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比较时,可以设计这样的课件:一条线段慢慢围成一个长方形,此时长方形的四条边闪动,表示长方形的周长,然后出示另一个长方形,闪动的是整个长方形的面,表示长方形的面积;还可以用同一个长方形,制作PPT动画效果时,先闪动长方形的四条边,紧接着闪动长方形的整个面,进行更直观的对比。又如教学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对比时,也可以这样进行直观的比较,我们甚至还可以制作微视频,Flash动画等等,通过这些多媒体“媒介”生动且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由抽象化为具体,教学过程中也就能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学生在观看后自己就能得出结论。此时教师无需更多言语,只需借助多媒体,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的教学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学生十分感兴趣,自然学得好,记得牢。
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理解学数学
数学的学科特点是比较抽象化、概括性强。虽然小学生因为年龄小,生活知识面窄,感性知识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但他们容易接受直观形象的事物。利用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合理地借助多媒体,既能直观教学,又有利于抽象概括,还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的厌学情绪,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知识的心理状态。这对于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又因为小学生受年龄特征和生活实践的制约,对于一些数学概念,往往无法通过文字来理解,思维受到限制。此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铺路搭桥,逐步降低思维难度,达到理解概念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时,学生无法知道到底是谁更大,有多大。所以在上这节课前,我制作了这样一个课件:在屏幕上同时展示出三个单位的直观图像和与实际事物的对比图,设计好PPT的动画效果,借助微课帮助孩子们直观进行对比,学生一看就很清楚了,对这三个计量单位的使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利用信息技术,感受知识用数学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总是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对于知识的来龙去脉讲得甚少,这样就导致学生在学习时出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知识断层现象的发生,也就阻断了学生向更深层次学习的动机。在信息技术教育环境下,将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图、声、像兼具的动态教材,教学内容范围的扩大,更新速度的加快,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养成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产生创新的灵感,进而提出独特的观点和见解。
例如在教学《千米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难点是建立1千米的概念。1千米有多长,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因此我结合课件演示初步认识“千米”。利用多媒体就能创设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调动学生生动活泼的教学课堂气氛,可以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挂图或板书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在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景、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中,进一步地加强学生对于1千米的认识。
四、利用信息技术,贴近生活教数学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在解决书本问题时非常流利,但在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就束手无策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只要我们深入思考就会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责任者是我们教师,是我们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过分地把知识“纯粹”化,而忽略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同样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脱离了生活的学习,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够极大地引起学生探讨知识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多位数的加减法时,我们可以使用希沃制作PPT设计和学生的生活非常接近的与家庭的路程图,再根据路程图引导学生进行多位数的加减法,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致就高了许多。还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软件,设计多种“数学闯关”的游戏,应用于数学内容的总结与检测,这样不仅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还能使他们的知识得以加深巩固。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中,始终强调教学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数学教师应该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满足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和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为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学习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使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化成为可能。
(作者单位:广西贵港市平南县月亮湾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