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均衡发展与五年级数学教学探究
◎ 宋烨坚
摘要:教育均衡发展是国家教育部提出的使学生获得的教育效果相对均衡,接受教育的条件相对均衡,享受教育的资源相对均衡的平等教育。如何在五年级数学教学中实施教育的均衡发展呢?本文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获得的教育效果上达到相对均衡;实行课堂小组讨论教学,使学生接受教育的条件相对均衡;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享受教育资源方面相对均衡。
关键词:教育均衡发展;五年级数学;教学探究
教育均衡发展提出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实行因材施教、平等教育,使学生获得的教育效果相对均衡,接受教育的条件相对均衡,享受教育的资源相对均衡。在具体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也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把数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促进学生均衡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一、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获得的教育效果上达到相对均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当学生的心理处于压抑、不满,失去信心时将直接阻碍、削弱甚至中断智力活动,破坏学习的向心力,学生对学习就会无兴趣。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是学习数学的强大动力。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兴趣得以持久,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呢?
1、理解学生、关心学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共同在同一起跑线上达到成功
理解是建立师生情感的纽带和桥梁。理解学生,就是要以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来感染学生,给他们一张笑脸、一颗诚心、一分真情。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获得成功时,要给他们祝贺和鼓励;当学生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时,要给他们安慰和支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与他们同甘共苦,使之明了老师的一片真诚和苦心,在教师对他们的理解中找到自己的长处,发挥自己的潜能,逐渐消除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增强自我调控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不断完善自我,对自己的成功充满信心。这样不同的学生都在同一起跑线上成功。
2、“成功”与“愉快”,让每一位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取得成功后会带来无比快乐和自豪的感觉,产生成就感,继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驱使他们向着第二次成功、第三次成功……迈进,形成稳定的持续的兴趣。所以我总是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和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按问题的坡度都能够“跳一跳,摸得着”的方法,保持让每一位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求知。
苏霍姆林斯基说:“惊讶感情——是寻找知识的强大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在学生面前展现出他们暂不理解甚至不可思议的新事物,新观点,新材料,展现得越多,学生的惊讶程度越鲜明,求知兴趣就越浓厚。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应当创设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数学情境,提出问题,构作猜想,形成智力思考场;提供有启发意义的材料,为学生琢磨数学思想提供必要的时间;重视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提出个人见解、切磋交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
4、利用“数学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共同成功
数学美不同于自然美、艺术美。数学美主要表现为内在美、逻辑美、理智美。数学美是隐蔽的美,深邃的美,美在思想内容。要领悟数学美,必须通过“抽象枯燥” 的符号、公式及定理等洞察其内部的数学思想,任何智能活动都少不了人的情感,数学美是对数学对象融入情感的产物。数学美育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掌握数学内容,培养数学创造能力及体会数学的价值进而取得数学的成功都有积极的意义。
从学生学习中的反映,诸如“数学好玩”、“能使人动脑子”、“数学有无穷的奥秘”等来分析,他们已初步感受到数学美。但一般说来,这些都是无意识的。因此,需要教师利用教材的数学美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地去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教师应揭示问题的新颖或形态的优美,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在分析问题时,应使学生感受到思维方式和方法的巧妙、新奇,促使他们自觉地去掌握;在小结时,应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和谐、统一、简洁的美。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而且可以使他们感受数学成功的美妙。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数学中逐渐进行“数学美”的渗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启迪他们的思维,开阔他们的视野,让学生共同感受数学的成功之处。
二、实行课堂小组讨论教学,使学生接受教育的条件相对均衡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行小组讨论教学,不但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实践证明,合理有效的讨论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乐于接受教育。学生通过讨论、争辩、思索,掌握的知识会更深刻、更准确,对问题的思考会更全面,对结论的表达会更系统、条理,对数学的教育更容易接受。由于学生在准备讨论时,没有现成的思路可循,必须独立思考、归纳、分析、表达,所以讨论时,往往容易走题、漫无目的、杂乱无章。针对讨论的这一特点,笔者认为要想充分发挥讨论的功能和作用,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就必须先对讨论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
首先教师对讨论目标的定位,既要避免过于抽象,又要难易适度。组织讨论时,要明确什么是重点、要解决哪些难点,要掌握哪些知识、提高哪些能力等等。总之,教师必须胸有成竹。只有明确了讨论的目标,才能设计出好的论题、选择正确的讨论方法;才能从实际出发,兼顾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控制讨论过程;才能做到既能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又收到启发诱导、举一反三的效果;反之,不仅会降低讨论的质量和效果,甚至会窒息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泯灭他们思维的火花。
其次是启发与诱导相结合,从提出问题到讨论问题的全过程,教师的作用大多是适时调控、巧妙诱导。一方面要使讨论题富于启发性,才能激起学生探讨的兴趣;另一方面,当讨论展开以后,教师要仔细倾听学生的各种见解,及时把握时机,对学生进行“诱”和“导”。防止学生提出的问题之间联系不紧、跨度过大、脱离了学生认识问题的规律,不利于讨论的进行和问题的解决。教师要灵活引导学生围绕讨论的主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逐渐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更高的层次,逼近核心问题,发现有价值的东西。
最后在课堂讨论中,要使每个学生能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教师必须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讨论氛围。一方面教师应尽量控制自己的情感,避免流露出对学生评价意见的赞赏或反对,尽可能做到对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另一方面,教师要及时对学生中的一些自相矛盾的结论、错误的推论、肤浅的论点进行分析、引导,并予以更正。但是一定要采取合适的方式,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避免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每个学生接受教育的条件相对均衡。
三、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享受教育资源方面相对均衡
学习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师应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享受教育资源方面相对均衡。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环境。例如,学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识后,让学生帮助算一算本住宅楼每户应付的电费;学了“利息”的知识后,算一算自己在“新星小银行”存储的钱到期后可以拿到多少本息等。
2、加强数学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享受教育资源方面相对均衡
要把课堂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往往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所难住。这就要加强实践操作,培养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
总之,教育均衡发展与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必须根据小学学生的个性特点,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全面参与课堂的小组讨论教学,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使学生获得的教育效果相对均衡,接受教育的条件相对均衡,享受教育的资源相对均衡。
(作者单位:广西平南县思界乡官塘冲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