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问题和家庭教育
◎ 杜建凤
现代的中学生经常会出现厌学、出走、自杀等许多偏激的行为,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在我们了解和处理学生这方面的问题的时候,家长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发现并通过实践证明——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几乎百分之百与其家长有很大的相关关系,心理问题能否有效解决也离不开家长的全心全意配合,与其说家长想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还不如说是家长通过给孩子解决问题发现了自己的问题,结果是家长的问题解决了,孩子的所谓问题也就解决了。由此我们认为家庭教育是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能否顺利走过人生这个转折期、能否健康成长、成材的最重要因素,而家长又是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
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有其优点和长处。家庭教育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点:从家庭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来看,他们之间更多一层血缘关系。就是这一点使家庭教育在实施中表现出感染性和随意性的特点。血缘关系使子女对父母有一种特殊的信任感与亲切感,因而,对父母的教诲愿意听取。父母的喜怒哀乐时刻感染着子女,他们之间的心理相通使子女时刻受到父母的不自觉的影响;从家庭教育的影响途径和方式来看,家庭教育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使子女通过耳濡目染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有严密计划和系统性的正规教育。家庭教育有两种形式:一是家长有目的有意识地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对子女进行影响。比如对孩子进行表扬和批评等,这是一种显性教育;二是家长利用和控制家庭环境并使之对子女产生积极影响,如注意自己的言行,,置家庭环境等,这是一种隐性的教育。两种教育形式使得家庭教育表现出熟知性和继承性。父母子女朝夕相处,彼此了解最多,所谓“知子莫若父,知父莫若子”便说明了这一点。长期的家庭教育熏陶使子女自然而然地把家庭中的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动力定型,即定型化和自动化的条件反射系统。其实质就是人的人格心理形成的生理基础。所谓“家风”、“家传”就是家庭教育继承性的一种证明;从家庭教育实施的时间看,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表现为早期性和终身性。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正因为此的家庭教育特点也就必然带来各种各样的家庭教育问题,而家庭教育中最关键的也是最能动的因素是家长,家长在家庭中对于孩子的不良影响主要由于其有意无意中对客观存在的孩子心理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的忽视——太主观所造成。
家庭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工作,一个很难掌握的问题就是在教育子女中,家长如何讲究分寸,把握尺度。严格要求也是需要的,但过了度,不讲分寸,就会成为苛求,不但不能对孩子起积极的教育作用,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就会束缚孩子个性的发展,使孩子成为一个萎靡不振、少年老成的小老头。平等、民主、宽容自然是我们教育孩子时必须遵循的原则,但一旦过了头,就会成为放任,姑息养奸,家长也会失去教育的主动权。马卡连柯曾说:“不管你们采取哪一种教育方式,你们都需要一个尺度。因此,也就需要在自己的身上培养分寸。”这话是颇有道理的,家庭教育难就难在分寸的把握上。家庭教育与其说是科学,不如说是艺术。若不能很好地把握这种艺术,教育的结果往往于希望相反。
家长们的素质参差不齐,但孩子又无法选择父母。高尔基说:“爱孩子,那是连母鸡也会的事。”为人父母者,不爱自己的子女者微乎其微,舔犊之情,动物尚有,何况人乎?对子女的爱是人性的集中体现之一。而在当今的独生子女家庭里对子女的爱就更为强烈。然而这种爱太多、太滥使爱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往往是爱子有余而教子不足,结果只能是“慈母败子”,培养出“比先天愚型儿更可悲的情感愚型儿”。 家长爱的动机和效果没有呈正相关关系。
爱是一种能力,我们在对中学生进行心里咨询和治疗中发现这是真理。我们要指导家长学习如何爱孩子:首先要让家长了解孩子。一些家长总觉得与孩子朝夕相处,对孩子了如指掌,其实并不尽然。许多家长对孩子的了解都有许多“盲点”。特别是对青春期的孩子,因为大多数家长不能及时调整心态、不能换位思考、不能把孩子当作一个真正的人来尊重,尤其是孩子的思想、人格得不到来自家长的尊重,所以家长和孩子关系紧张;而有的过于严厉、粗暴,孩子一见家长就害怕,就会对家长存有戒心,有意躲避,有意掩盖真实思想,不讲真话,只讲家长爱听的话,以假象蒙骗,,家长就无法了解孩子的真实思想情况。其次是让家长要学会欣赏孩子。现代的家长似乎都与自己的孩子过意不去,孩子无论怎么好也总是不完美,家长在此蛮不讲理、霸道专横,竭尽家长的权威。家长要全面看待孩子,要全面了解孩子,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带任何的框框,不能受印象的左右。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我们值得喜悦欣慰的过程,用欣赏发展的眼光心情去对待孩子成长中的任何问题,青春期是什么,它是人真正成为人的巨大兑变、裂变,成长总要付出代价。但我们的家长似乎应验了那句老话:好了“疮疤忘了疼”。家长们普遍存在家庭教育观念是只要结果没有过程的,当我们与家长们探讨此问题时,他们几乎都惊讶于:“生命需要过程”、“生命都有过程”,但却被自己忽略了。因此,我们发现一个不争的事实“家长生病,孩子吃药”、“成也父母,败也父母”已成为当前青少年学生家庭教育中的普遍现象。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三职业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