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农村留守学生 营造和谐教育氛围
——浅谈依法执教,促进教育全面均衡发展
武汉市新洲区辛冲二中 罗俊涛
农村“留守学生”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外出务工,将子女交由长辈抚养、教育、管理的未成年学生。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和农村社会加速转型的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迁移和流动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农村中有许多中小学生短期或长期缺少监护人,在缺乏父爱、母爱的基础上成长。 这些事实上的“单亲”家庭与“隔代教育”现象。造成“留守学生”在素质、品质、个性行为等方面存在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一些留守学生因此流失或出现各种障碍,影响到《义务教育法》的顺利实施和教育事业的全面、均衡发展,使当地的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和谐的因素。
农村留守学生的出现,是一个深刻、典型、严峻的社会问题,结合笔者工作的地方实际,我以为农村留守学生的出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渴望致富的愿望愈加迫切,农村人多地少,在种植技术和品种改良缓慢的地方,仅仅依靠一亩三分田,很难实现快速致富的愿望,打工来现钱快,无疑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首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一定程度上要依靠打工经济。
其次是几十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农村独生子女增多,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均寿命延长,农村老年人口不断增加,一方面,年轻父母抚养子女的压力变小,力图创造更好的教育经济条件,另一方面,抚养、教育的责任有机会转移给自己的上一代。
当然,也不排除极少数年轻父母自己心智不成熟或者感觉社会竞争压力大,有意回避教育子女的责任。
家庭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必要的补充,学校开展素质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有力配合,没有家庭的积极配合,学校素质教育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家庭教育的不得力,势必会使学校教育断层,因此,家长对子女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的品德,知识素养对孩子的影响不可低估,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幸福、和谐、宽松、积极的成长环境是十分重要的。这些,恰恰是留守学生所缺少的,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监管责任的转移和弱化,导致留守学生在师生人际关系、学生生活目标、社会责任感和意志品质等方面均会出现一定的问题。
一、留守学生在家庭中容易与父母发生冲突,对父母产生不满情绪。在学校较易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心理负荷过重,行为容易出现偏差,如为寻求解脱而出走或自残等。
二、留守学生在对班集体中所承担的责任态度以及自己在遵守校纪校规方面,都与普通学生存在很大差异。他们之中相当一部分人对国家大事、社会发展漠不关心、麻木不仁,对自己今后的理想和发展没有什么明确的思考,缺乏远大理想,没有奋斗目标,对祖国、对社会缺乏责任感,导致无所事事,消极悲观,厌学情绪相当严重,很多学生因此失学。
三、留守学生心理素质与普通学生差异较大。无论是自信心,做事的持久性,以及克服困难的决心等方面都不及于普通学生。特别是控制自己情绪方面能力较弱,性格极易冲动,做事之前不记后果,做事之后不负责任。学习意志品质与普通学生相差较远,克服困难的信心不足,自卑心理较重,导致学生或成绩下滑,攻击行为增加,不求上进,破罐破摔现象的人数留守学生明显多于普通学生。
留守学生身上出现的种种问题,给教育事业的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解决留守学生问题,是每一位农村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应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加快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校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能够就近入学跟班就读,并且能够在学籍、经费等方面接受与城区学生平等的待遇,在师生关系,课程设置等方面享受和谐的氛围。可喜的是,这项工作已经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从制度上不断调整,在经费上不断投入,局面有了较大的改观。
二、建立健全留守学生档案
学校指定班主任负责管理,记载学生的思想品行,学习情况,生活情况,兴趣爱好及他们父母的工作情况,家庭收入情况,通讯地址,联系电话。跟踪教育,电话家访。向隔代教育者反映情况,与留守学生所在村委会联系。使留守学生能感觉到老师、同学的关心和爱护。
三、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模式和方法
1、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尊重每一个学生,依法执教。由于历史和家庭的原因,留守学生个性比较突出,其表现可能不尽如人意,而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教师时常会流露出压抑,伤害学生倾向。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排除自身的心理障碍、对这些学生施与更多的爱心和宽容,对他们的工作更深入、更细致,以唤起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
2、教师作为社会人也会受到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不可否认,面对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急剧变化,教师也会感到困惑,甚至无所适从。教师在课堂,比较注重自己的角色,师生关系处于高尚、纯洁、积极的状态,带给学生的是良好的精神陶冶。而在课后与学生的交往中,往往会流露出与之不协调、不一致的情绪,造成了学生的困惑,特别是留守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更会受到影响,甚至出现双重人格,言与行的不一致。因此广大教师应意识到,教师的劳动是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是通过自身品德、智慧、学识,在与其教育对象的共同活动中影响学生,这种影响是直接的、持续的,甚至会影响学生一生。这就要求教师与时俱进,道德上要高定位,勇于舍弃一已之利,率先垂范,以自身优秀的素质去感染学生。
3、农村中学团组织、政教处、班主任、任课老师和留守学生结对子,使他们感到团组织、班集体的温暖,以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学校奖学金、先进评比向留守学生倾斜,同进开展形式多样的生存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学生自尊、自主、知法守法的知识技能,树立留守学生榜样,适时召开先进事迹报告会。学校开通留守学生家长热线,方便家长及时了解留守学生问题并与协商沟通,尽可能熟悉情况。
4、导找流动——留守,留守——流动变化规律
农闲,出门打工;农忙,回家务农。根据这一规律,学校对留守学生教育见缝插针,兴师动众。学校利用假期如春节、清明节家长回家时机,召开家长会,使学校内外对学生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寝室里安排教师轮流值班,和学生同住,定期给学生体检,象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留守学生。
贯彻和落实新的《义务教育法》,要求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根本任务,开展针对全体学生的教育,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解决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和成长问题,是促进教育企业全面,均衡发展的重要突破口,需要社会更多的支持,特别是政策层面的支持,政府部门、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应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关注农村留守学生,为他们搭建一个健康成长的平台,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来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和进步。